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DTA)、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D4SG資料英雄計畫與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資策會)今(22)日共同舉辦「淨零峰會暨數位氣候行動獎」,上午場高峰論壇中聚集產官學研貴賓代表蒞臨,企盼能夠展望前瞻淨零技術,以數位行動化解氣候焦慮。 主辦單位TAISE董事長簡又新為此活動揭開序幕並指出,台灣正逢天時地利人和的時間點,總統、行政院與相關部會都宣示了2050淨零碳排的目標,台灣作為全球供應鏈的重要位置,既有ICT與AI人才可以作為世界領先群,透過智慧科技更有效率解決氣候問題。 「氣候變遷、淨零減碳需要的不是討論,而是行動。」同為主辦單位的DTA理事長陳正然也強調,氣候危機迫在眉睫,將大幅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產官學研必須透過想像力解決問題;主辦單位期待建構一個減碳工作的供需平台,連結企業與技術團隊,透過黑客協作精神,凝聚有效的氣候行動方案。 上午場高峰論壇現場匯聚科研、能源與氣候主責部會成員,科技部長吳政忠直指,若要達到2050年淨零碳排的目標,「以現在的科技不可能達到,必須要有一些突破的新技術」,而科技會報辦公室的「台灣2030願景」正推動國家系統轉型,也已經將能源技術納入研究方向,包括提升能源效率、開發永續能源與固碳技術,未來將持續加強跨部會合作。

「淨零峰會暨數位氣候行動獎」展望前瞻淨零技術 期盼數位行動化解氣候焦慮
「淨零峰會暨數位氣候行動獎」展望前瞻淨零技術 期盼數位行動化解氣候焦慮

Twitter上有人點名首富Elon Musk,問他:「你會考慮建立一個新的社交媒體平台嗎?一個平台可以開放演算法原始碼,把言論自由和遵從言論自由的精神當成首要任務,以及把片面的政治宣傳降到最低的平台,我認為這種平台是我們迫切需要的。」而Elon Musk則回應,「認真考慮中!」 我相信,這幾個陳述是許多人所期待的社交平台要具備的要素。目前「演算法」是各家科技平台的最核心技術,也是最核心的機密,它決定了我們會看到怎麼樣的內容。如果開放演算法的原始碼,我們就有機會知道自己為什麼看到哪些文章、為什麼看不到另外的哪些東西。如果一個平台遵守「言論自由」的原則,那我們就可以盡情說話,不會莫名被審核發言甚至停權;如果平台可以把政治宣傳降到最低,那我們就看不到不喜歡的政治宣傳。 這三個要素是可能存在的嗎?讓我們來慢慢拆解。 演算法該公開原始碼嗎?利弊應該被權衡 第一個要素是,演算法應該公開原始碼。這些社交平台使用演算法,一開始是希望能夠過濾文章,進而讓使用者願意留下來。只是,透過訓練與學習的過程,演算法找到了留下使用者的好方法:利用人的弱點,只給使用者看他喜歡的內容。這引發了可得性偏誤,讓人誤以為自己看到的文章就是整個世界的面貌,或者是加強所謂同溫層效應,只要跟自己不合的意見,就持續忽略。很多人都認為,這樣的演算法應該被公開,讓大家自己選擇要不要使用。

從Elon Musk收購Twitter風波,看社交平台的治理議題
從Elon Musk收購Twitter風波,看社交平台的治理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