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witter上有人點名首富Elon Musk,問他:「你會考慮建立一個新的社交媒體平台嗎?一個平台可以開放演算法原始碼,把言論自由和遵從言論自由的精神當成首要任務,以及把片面的政治宣傳降到最低的平台,我認為這種平台是我們迫切需要的。」而Elon Musk則回應,「認真考慮中!」
我相信,這幾個陳述是許多人所期待的社交平台要具備的要素。目前「演算法」是各家科技平台的最核心技術,也是最核心的機密,它決定了我們會看到怎麼樣的內容。如果開放演算法的原始碼,我們就有機會知道自己為什麼看到哪些文章、為什麼看不到另外的哪些東西。如果一個平台遵守「言論自由」的原則,那我們就可以盡情說話,不會莫名被審核發言甚至停權;如果平台可以把政治宣傳降到最低,那我們就看不到不喜歡的政治宣傳。
這三個要素是可能存在的嗎?讓我們來慢慢拆解。
演算法該公開原始碼嗎?利弊應該被權衡
第一個要素是,演算法應該公開原始碼。這些社交平台使用演算法,一開始是希望能夠過濾文章,進而讓使用者願意留下來。只是,透過訓練與學習的過程,演算法找到了留下使用者的好方法:利用人的弱點,只給使用者看他喜歡的內容。這引發了可得性偏誤,讓人誤以為自己看到的文章就是整個世界的面貌,或者是加強所謂同溫層效應,只要跟自己不合的意見,就持續忽略。很多人都認為,這樣的演算法應該被公開,讓大家自己選擇要不要使用。
演算法是許多平台的商業利益所在,因為它可以影響使用者看到的內容,讓付費的內容更容易被看見,因此平台確實有動機不公開演算法;不過,大方向上,我仍傾向公開演算法,畢竟公開演算法之後,大家才知道這些資訊為什麼被推到眼前,以及有哪些資訊被漏掉了,或是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演算法。
不過,公開演算法還有其他風險,我認為應該要考慮進去。第一個風險,就是演算法的公開會導致內容農場經營者狙擊演算法漏洞,把他們的內容傳播得到處都是;可以想見,極權國家也可能會使用這些演算法的漏洞推播內容,用以影響民主國家的選舉。
從以前Google開始使用演算法過濾搜尋結果開始,內容農場與廣告商就一直在研究如何利用演算法來增加曝光。最早Google看的是關鍵字的露出次數,結果就出現一些不斷重複貼上關鍵字的網頁,出現整篇毫無意義、卻能在演算法中得到高分而被搜尋到的文章。也就是說,如果公開的演算法有漏洞,社交平台或搜尋引擎必然會遭到內容農場的狙擊,結果反而充滿著內容農場和廣告的內容。Google現在雖然會說明幾個重要的要素,但不會公開完整的演算法。
再者,很多人對於「公開演算法」的想像恐怕過於天真。最終判定哪些資訊該傳播,哪些該調降觸及的演算法是經過機器學習而成,而這些機器學習的材料,是平台上海量的資料。也就是說,單純只有最初的演算法原始碼而沒有資料,恐怕也無法得知最終演算法長什麼樣子,有時候甚至連平台自己都無法掌握。臉書就曾經弄錯演算法,導致假消息反而被推送出去。
而且,演算法的公開也有很多要討論的面相,比如,什麼情境該公開?該對誰公開,又該公開多少?一旦公開演算法後被惡意利用,但這個惡意利用可以讓平台獲利,請問平台該怎麼處理?若是平台選擇不作為,使用者有救濟的管道嗎?這些問題其實都需要被好好討論。
當然,演算法的公開也可以讓大眾來協力強化,但是大眾的協作與內容農場的狙擊,究竟何者會贏?就如同開放原始碼的程式若是有漏洞,可能被駭客利用以入侵,也可能被其他開發者修正。因此,開放演算法後,究竟是哪一邊會贏,其實還是未定之天。不過,基於我個人對於開放原始碼的信念,我還是傾向認為,公開演算法原始碼並讓大家一起討論,或許是更能促進公眾一起來關心、協作的好方法。
遵守言論自由還有可能降低政治宣傳嗎?
第二個要素,「遵守言論自由」,應該跟第三個「把政治宣傳降到最低」放在一起看。事實上,這兩個要素是衝突的:有些言論,可能在一群人眼中應該受到言論自由的保障,卻有另外一群人認為是應該被降低觸及的政治宣傳。
為什麼會有這兩個衝突的陳述?我認為,這就是現在社群網路使用者的弔詭之處。大家在自己的言論遭到限制的時候,往往都會不滿;但同時卻看某些言論不順眼,希望這些言論不會再被看到。這其實就是所有的社交平台經營上都會遇到的核心問題:哪些言論是該被禁止的?哪些言論又該開放,中間又有哪些處置措施?
有些言論就應該被處理
首先,言論自由並不代表發文後不用負責。所謂的保障言論自由,是指發文前沒有被審核,但言論一旦造成損害,當事人就應該負起相應責任,可能是因此被處罰,或甚至司法追訴。這並不是對言論自由的侵害,而是要求當事人對其發言負起責任。但當然,如果有任何處罰,都應該符合比例原則,並應明確告知當事人該懲罰的理由與原因,並提供當事人適當的救濟管道。
絕不刪除言論的「無限制言論自由」是不可行的。在最極端的狀況下,兒童色情、不被當事人允許的性私密影像等,每一次被流傳,都是對當事人的傷害,我想多數人都同意,這樣的貼文一定要被刪除,以免廣傳後對當事人造成更大的傷害。正由於有些文章的出現會傷害當事人的名譽,或是詐騙他人財物,因此,並非所有言論都該被保障,一定要有下架的機制。
有些陰謀論若沒有妥善處理,也可能會在平台上流傳渲染,進而造成傷害,著名的Pizza Gate陰謀論就是一個例子。在2016年10月,有些人開始散播陰謀論,稱多名美國民主黨高層涉嫌人口販賣與兒童色情,這些陰謀論者聲稱,有些兒童被藏在COMET披薩店的地下室,造成COMET披薩店等餐廳遭到騷擾。經過許多陰謀論者在如4chan等社交平台的轉傳與渲染後,在當年12月,28歲的Edgar Maddison Welch持槍闖入COMET披薩店,想要尋找位於地下室、遭綁架的兒童,卻荒謬地發現該店根本沒有地下室。也就是說,光是不受管制的陰謀論不斷流傳,就可能使人產生與現實有落差的認知,進而造成暴力事件。
真實有極限,但謊言則無。許多文章之所以聳動,是因為內容有造假或極端的成份,使比事實陳述更為聳動,進而吸引更多人閱讀而受到演算法的青睞而廣傳。在《製造真相》一書第399頁引述FB執行長祖克柏貼文,在社交平台上,越極端、越聳動的文章,就越吸引人,越可能吸引人廣傳。如果不做任何處理,事實很難勝過極端聳動的言論,平台上就會充斥這些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