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少輔院、矯正學校參訪心得

--

相信大家都知道,未滿18歲的少年犯罪之後的處遇與成人不同。但究竟不同在哪裡呢?根據1997年訂定的《少年事件處理法》,確立了「教育代替處罰,輔導代替管訓」的原則,以處理12到18歲的少年犯罪事件。警察逮捕到犯案少年後,少年法庭的法官按情節輕重,責付家長帶回,或送少年觀護所暫時收容,由少年調查官訪查少年的家庭、學校、生活狀況等,再交付法官決定如何處置。(註1)

在1997年以前,如果少年犯罪情節較嚴重,就會判處感化教育,送往少年輔育院進行感化教育;更嚴重的,就是判處徒刑,到少年監獄服刑。不過,無論是當時的感化教育或是少年監獄,多屬於禁制、軍事化管理,並沒有太多教育的成份在裡面。在1996年11月,新竹少年監獄發生嚴重暴動,引發社會關注。在教授李茂生與立委謝啟大的努力之下,立法院於1997年制定《少年矯正學校設置及教育實施通則》,以教育取代過往的禁制處分,少年監獄執行徒刑的少年及少年輔育院執行感化教育的少年都可以進入矯正學校進行矯正教育。同時,該法中也要求,法務部應於6年內逐步將感化教育的少輔院改制為矯正學校。不過,法務部聲稱資源不足,因此最後只成立了一間誠正中學,以及將高雄輔育院改制為明陽中學收容判處徒刑的少年犯,彰化、桃園的少輔院仍存在。

少輔院和矯正學校的差異在哪裡呢?少輔院主要的人員多來自於法務部矯正系統,而矯正學校則引入了教育體系出身的人,對學生進行更多的教育。2017年時,我跟著監所關注小組前往參訪桃園少年輔育院(下稱桃少輔)、誠正中學與明陽中學,在此把我看到的一些想法跟大家分享。

桃少輔雖然主要為矯正體系的人員,但近年也在教育部的協助下引入了幾個教育體系的輔導老師,希望可以強化對收容少年的教育輔導功能。桃少輔的張科長在分享的時候跟我們提到,這些孩子在外面已經受到了許多不當價值觀的汙染,當他們看到販毒、經營賭場,就可以開著名車,手握白花花的鈔票,能不心動的沒有幾個。他認為要幫助這些孩子,最重要的還是要陪伴這些孩子、跟他們聊天,讓他們重新思考過往的人生是不是有什麼問題,讓他們重新思考「這樣過下去到底好不好」。不過,很多時候這些孩子剛來,血氣方剛,不一定聽的下去,還屢屢在少輔院中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而與人打架,因此需要一些強制力,或是用領導統御的方式,讓這些孩子靜下來,才有機會好好跟他們聊天,或是聽他們怎麼說。

不過,誠正中學使用的方式則不太一樣。誠正中學的校長出身自教育體系,他跟我們分享,他認為這些孩子之所以有偏差行為,是因為他們的家庭與環境出了問題,沒有人在乎他們;為了生存下去,他們只好讓自己適應周圍的體系。因此,校長認為,矯正教育要透過老師的關心與注意,在孩子的心中種下「心錨」,讓這些孩子真正的知道有人真的在乎他,進而當他們可能要做不好事情的時候,能夠想到有人會為此感到傷心難過,進而阻止他們再犯。校長跟我們分享,有許多孩子出去以後又再度進入誠正中學的時候,都覺得很不好意思,對不起老師,在學校裡反而會努力,擔任幹部的職務努力向上。

因此,在對待孩子的方式上,兩者雖然都是利用談話與陪伴的方式逐步改變小孩,但初期的處理方式上不太一樣。桃少輔的張科長認為,矯正學校因為混雜了教育體系的人員,他認為學生比較靜不下來,不一定能好好協助孩子。但誠正的校長則認為,大人怎麼對待小孩,就會內化成小孩的價值。他舉例,面對一個曾被家暴的小孩,如果你仍以暴力壓制他,他可能會產生更不好的感受,甚至在未來,以暴力來對待他人。

也有誠正中學的老師提到,在誠正中學,孩子比較會去挑戰矯正體系的人員,而通常不會如此對待教育體系的人員,或許是個很有意思的觀察點。

不過,無論是哪一邊,他們最憂心的,其實是孩子離開少輔院或矯正學校之後,他們只能回到過去舊有的環境,當他們發生挫折之後,他們可能仍會去找過往的舊朋友,而再次墮落。桃少輔的張科長就提到,他們曾經幫助一個孩子成功的回到麵包店,好好的擔任學徒,但有一天,他過往的老大開著名車出現在麵包店,告訴他只要跟著做,就能賺大錢。最後,他再次因為涉及詐欺而再度回到少輔院。張科長說,如果他們離開學校以後,能有個環境一方面幫助他們再度回歸社會,又提供一些輔導與協助的機制,這些孩子就更有機會脫離過往的環境,而能好好的成為社會的螺絲釘。在誠正中學,校長則是鼓勵學生能回到學校完成學業,至少不會在學歷方向遭到社會的歧視。

無論少輔院的張科長,或是誠正中學的校長,他們都提到,學生在離開機構後,遇到挫折或是人生重大決定的時候,若是願意回到機構和老師聊聊,就是一個非常正面的指標,代表這些同學真的願意抵抗過往的不良環境,而願意尋求適當的協助。

對於少年矯正體系的管理人員,他們也提到,希望社會能多給這些監獄管理人員鼓勵與肯定。校長提到,「全台灣這麼多監獄,過年的時候仍有許多典獄長在監所過年,在人力極度不足的狀況,監獄沒有出事,實在是這些監所管理人員的功勞」。他期待社會不是只有在機構出事的時候抨擊他們,平常的時候更應該給他們一些支持與鼓勵,甚至投入更多資源,擴充人力與資源,矯正體系才能真正的發揮應有的功能。

參考資料:

https://www.jrf.org.tw/newjrf/index_new2014.asp?id=1063

http://www.corrections-cca.org.tw/index.php?do=new_knowledge_info&id=13035

--

--

雨蒼 (Billy Zhe-Wei Lin)

自由軟體工作者,公民記者。Open source worker and citizen journalist.